• 当前位置:
  • 滚动>正文

讲述|徐春刚:无悔的青春 不朽的“三线精神”

时间:2023-08-18 22:49:38 来源:天眼新闻

六盘水人都知道,“三线”历史是六盘水的根,“三线”精神是六盘水的魂,“三线”企业是六盘水的本,没有“三线”建设,就没有六盘水今天的辉煌。

我叫徐春刚,1946年1月10日出生,今年77岁,是“三线”建设的参与者、经历者和奋斗者,是六盘水50余年发展变化的见证人,这段经历,永生难忘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1968年,学校毕业后,我和59名同学,响应党的号召,跨越千山万水,经历千辛万苦,从辽宁本溪历经8300里来到贵州水城,参加“三线”建设,在水钢参加工作,一干就是38年,建起六盘水这座辉煌的工业城市。

回顾“三线”建设当时的情形,仍历历在目。那年,我们学校有200余名毕业生,学校领导动员:“你们这一届同学有三个选项,一是留在本溪,二是到河北龙岩铁矿,三是前往贵州水城。水城是国家‘三线’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,条件非常艰苦,国家要在那里建钢铁厂,希望同学们踊跃报名到最困难的地方去。”

当时,很多同学选择留在本溪,因为本溪是一个大城市,条件好。作为班干部,我积极报名参加“三线”建设。那一年,我22岁,正值年轻力壮。

从本溪到水城,我们坐了9天火车,一路走来,在火车上多半站着,白天站着还好,晃晃悠悠就睡着了,晚上就睡在座位底下,吃的是馒头和咸菜。到了水城,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贫穷落后,这里除了场坝和老城有几所房子,其他地方荒无人烟。

当时,全国各地有数十万大军支援“三线”建设,其中两万留在水钢。没有房子住,我们就上山砍树,搭席棚子,架起帐篷,建“干打垒”,上面铺一层草。

这种简易的房子,外面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,外面的雨停了,屋里还滴滴答答地滴着水,尤其是在晚上下雨,雨点滴在脸上,被从睡梦中惊醒。

席棚子和帐篷,经常出现火灾,消防队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。一次,我和同学在厂里卸煤,看见火光冲天,烟雾腾腾,我们往巴西方向赶去救火,结果这里没着火,巴西的后山,也就是我家住的地方,水钢汽运厂家属区着火了。

我们急忙赶来,一看,有几十户人家的席棚子和帐篷变成了一片火海,我家的席棚子只剩下两根柱子,其它东西全部化为灰烬,当时我就瘫坐在地上。这时,一位老师傅及时告诉我:“你的爱人被救出来了,就在前面往医院去的沟里!”我跑过去,妻子看到我,我看见妻子,双双抱住哭得泪流满面。

当时,厂区没有自来水,我们就喝河沟里的水;没有洗澡的地方,下班后,用一盆冷水,蘸上毛巾随便擦一擦身子。还好,当时的“响水河”现在“水城河”,里面的水没受污染,可供大家使用。

没有新鲜蔬菜吃,就用干萝卜、干豆角、干豆棒、干辣椒、红薯干来充饥,这些干菜都是从山东等地运来的。那时候,六盘水的物资供应非常紧张,甚至连日常用品都很难买到,肥皂香皂、牙膏牙刷,都要委托外地的亲朋好友寄来。

六盘水的天气恶劣,阴雨连绵,空气潮湿,很少出太阳,洗的衣服十天半月晾不干,木箱子里面全部发霉,只能晚上坐在火炉旁一样一样烤干。路也不好,没有水泥路,也没柏油路,都是羊肠小路,一下雨全是黄泥巴,一脚下去,脚出来了,鞋留在泥里,所以“三线”建设者们必备三件宝:雨衣、水鞋、棉袄。

尽管条件艰苦,建设者们抢晴天,战雨天,不怕苦,不怕累,没白天,没晚上地干。大家想到的是:苦不苦想起红军二万五,累不累想起革命老前辈……再苦再累又算得了什么?

我们水钢的第一任老领导陶惕成,他参加过抗日战争,后来,他积极参加鞍钢恢复生产,先后担任鞍钢计划处处长,鞍钢副总经理。由于组织上需要,冶金部下调令,他被调到水钢主持工作,担任青杠林林场指挥部指挥长、工地党委书记。青杠林场,也就是现在的水钢。

陶惕成来之前,住在鞍钢疗养院,因为他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等疾病,她的爱人叫杨素,知道他要到水城,就提出了不同意的意见:“你身体这么差,到水城那个地方去,不但条件艰苦,更没有医疗条件,建水钢这么大一个担子,你恐怕吃不消,也承受不了,你不好意思跟组织讲我去讲。”

陶惕成坚决反对,他对妻子说:“我是党的干部,我要服从组织分配,我是共产党员,党指向哪里我就奔向哪里,如果你到组织上说情,就等于是我的意见。”就这样,1966年3月,陶惕成带着重病来到水城。在工作和思想的双重压力下,不幸于1967年2月牺牲,年仅47岁。

1969年9月份,水钢出第一炉焦炭,1970年10月1日出第一炉铁,铁水奔涌而出,我想这是对陶惕成这位老领导最大的安慰。

“三线”建设者们,为了巩固国防,为了彻底改变六盘水的贫困落后面貌,为了六盘水乡亲们早日过上好日子,一句话,为了建设大“三线”,献了青春,献终身,献子孙。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,我们的民族同胞,献出了宝贵的、年轻的生命。

在这岁月中,“三线”建设者们通过努力奋斗,助推六盘水建成了盘江集团、水矿集团、水城钢铁厂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,形成了以煤炭、电力、钢铁为主的工业体系,成为中国南方重要能源、原材料基地,为六盘水地区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文化繁荣积蓄了强大能量。

“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。”在水钢,我当过养路工、装卸工,又当过生产调度,2006年在水钢离退休管理处退休。我深知,作为一名光荣的“三线”建设者,“艰苦创业,勇于创新,团结协作,无私奉献”的“三线”精神,值得我用一生去铭记和传承。

退休之后,组织上聘我为六盘水市少先队校外辅导员,任命我为六盘水市关工委副主任,现在我仍在担任市关工委青少年教育宣讲团讲师,担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讲师。退休17年来,我进学校、进机关、进社区、进乡镇,利用三尺讲台给青少年学生、青年职工、青年农民、机关干部等讲国史、讲“三线”建设历史、讲雷锋故事等,开展爱党、爱国、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等。

退休17年来,我把爱献给了六盘水,献给了这里的孩子,让他们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、接班人,我自编讲稿140余篇,30余万字,听课人数达30万人次,受到各界好评,数十次受到团中央及省市各部门表彰。老去的是岁月,不变的是信仰。我将继续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勇勇

编辑 鲁媛

二审 刘定珲

三审 孙勤

0
上一篇:三名学生遇难!甘肃临洮发生落水事件 下一篇:最后一页

Copyright @ 2001-2020 www.whpdw.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外汇频道 版权所有

网站所登新闻、资讯等内容, 均为相关单位具有著作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

未经外汇频道书面授权,请勿建立镜像

联系邮箱:801 480 23@qq.com